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仪器信息网联合报道 9月27-29日,为期三天的202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主办,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共同承办,恰逢学会成立45周年,以“显微逐梦卌五载,踔厉奋发报神州”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仪器技术企业的20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大会设立了15个专题分会场,全面覆盖了从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到交叉应用的电子显微学各个领域。其中,“电子衍射及电子显微全息材料微结构表征”分会场汇聚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报告内容涵盖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电镜(TEM)等方向。以下为部分精彩报告集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曾毅研究员《国产EBSD进展》曾毅研究员团队在自主研制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系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成功攻克了EBSD系统的两大核心难题:一方面,自主研发了适用于电镜真空环境的小尺寸、低噪声快速制冷光子相机;另一方面,独立开发了一套高效的自动标定算法,有效解决了从模糊菊池花样中快速、准确提取晶体学信息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团队通过引入“特征匹配参数”与“菊池带三角形”分析方法,实现了与商业软件相当的高标定准确率。目前,该系统已在高温合金、钢铁、陶瓷等多种材料中完成验证,成功获取了高标定率的取向分布图。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微区结构分析装备的自主研发与自主可控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西安交通大学 康永锋教授《多电子束计算方法及其电子光学特性》康永锋教授介绍了团队在多电子束光学计算理论方面取得的系列进展。多电子束技术是提升电镜与光刻设备通量的关键手段,但其系统设计长期受离轴束像差计算与空间电荷效应等复杂问题制约。该研究针对多电子束系统所涉及的三个核心科学问题,发展了基于微分代数的创新计算方法,实现了对离轴电子束三维虚源位置与高阶像差的精确计算,并对空间电荷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所提出的方法有效克服了传统近似模型的局限,为开发更大束流、更低像差的多电子束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与设计依据。<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510/uepic/cd086baa-549a-4f9d-b62c-b03ffdae0e86.jp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width:720px; height:480px;" width="720" height="480" title="" alt="">辽宁材料实验室 高波副研究员《Heterostructure enables new dislocation mechanisms to enhance strength and strain hardening》高波副研究员团队采用原位扫描电镜技术,在316L奥氏体不锈钢材料中首次直接观测到一种类涡旋滑移线新现象,该现象源于扩展位错在异构界面处发生的“反射”行为。研究揭示,此类反射本质上是由局部高应力驱动扩展位错发生交滑移所致。该多位错反射机制能够有效协调软硬区域之间的变形,诱导形成高密度几何必需位错以增强材料强度,并促进位错反应生成不可动位错锁,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加工硬化能力。此项研究为深入理解异构材料优异力学性能的微观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北京大学 陈莉高级工程师《不同成因金刚石的阴极荧光(CL)特征分析及应用》陈莉高级工程师团队利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SEM-CL)系统,对天然、高温高压合成及化学气相沉积合成三类金刚石的显微结构与发光特征进行了系统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尽管三类样品的二次电子形貌较为相似,但其阴极发光图像所反映的缺陷构型(如生长纹、点缺陷)及光谱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天然金刚石主要表现出宽泛的蓝光发射;高温高压合成金刚石发光强度较弱且谱峰宽化;而化学气相沉积合成金刚石则常呈现典型的双峰发光特征。研究表明,阴极发光技术能够灵敏反映晶体生长环境与缺陷类型差异,为金刚石的成因鉴别及化学气相沉积工艺优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无损分析手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林岳教授《能源材料的原位微结构表征》林岳教授团队采用先进的透射电镜技术,结合深度学习辅助的超分辨成像方法,揭示了高镍正极材料在电化学循环中的结构失效机理。研究首次在原子尺度上直接观测到充电过程中形成的亚稳相,并发现该亚稳相会绕过传统认知的相变路径,直接转变为无电化学活性的岩盐相,这一过程被认为是材料容量衰减的关键因素。此外,研究还发现电化学循环诱发的局部晶格形变(如晶格弯曲)会进一步加速此类有害相变。该工作从原子尺度阐明了高镍正极材料的结构演化机制,为设计更高稳定性的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在政府采购中实施本国产品标准及相关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通知》明确,政府采购中的本国产品标准,是指产品在中国境内生产,且产品的中国境内生产组件成本占比达到规定比例要求,对特定产品还要求其关键组件、关键工序在中国境内生产、完成。该标准适用于政府采购货物项目和服务项目中涉及的货物。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给予本国产品相对于非本国产品20%的价格评审优惠。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对政府采购中本国产品政策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条约、协定执行。《通知》提出,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5年内,财政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在充分征求有关内外资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等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分类施策、稳妥推进,分产品确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组件成本占比要求,以及特定产品的关键组件、关键工序相关要求,并根据不同行业发展情况,设置3-5年过渡期,逐步建立政府采购中本国产品标准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在分产品的中国境内生产的组件成本占比相关要求实施前,符合在中国境内生产要求的产品,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视同本国产品。《通知》强调,政府采购支持政策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不得出台违反本通知规定的政策措施,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不得指定品牌或者限制品牌注册地、所有者,不得以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股权结构、投资者国别以及其他不合理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点击此处链接,查看《通知》全文。
玻璃输液瓶耐内压力试验机的检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YBB00172003-2015在药品生产和包装材料的质量控制中,玻璃输液瓶作为大容量注射液的重要容器,其安全性与可靠性始终是核心关注点。依据《YBB00012004-2015 低硼硅玻璃输液瓶》标准,耐内压力是低硼硅玻璃输液瓶必须满足的一项关键检测指标。合理的耐压性能不仅直接关系到包装过程中的安全性,更影响到药品在运输、贮存和使用环节的稳定性。为此,采用科学、严谨的试验方法及合规的检测设备尤为重要。耐内压力的检测方法及技术要求三泉中石整理标准内容,其中《YBB00172003-2015 耐内压力测定法》对试验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需要进行第一法,采用在规定时间内施加均匀内压力的方式,是目前药用玻璃容器检测中较为普遍的手段。在试验中,供试品需处于悬挂状态,瓶口通过专用装置固定并与压头形成可靠密封。加压介质通常为接近室温的水,试验设备需以0.4MPa/s±0.1MPa/s的速率均匀加压,并能保持恒压状态,直至试验完成。同时,全自动显示整个实验过程压力变化,确保数据的准确与可追溯。检测步骤主要包括两类:通过性试验:将试样加压至预定值,并保持恒压60秒±2秒,期间容器不得破裂。递增性试验:在通过性试验后继续逐步增加压力,以0.1MPa 或 0.2MPa为递增单位,直至容器破损率达到50%或100%,记录相应压力及统计结果。试验结果应明确表示试样在不同条件下的破裂压力、破裂数量以及平均破裂压力和标准偏差。这些数据为生产企业评价瓶体质量、优化工艺参数提供了直接依据。试验设备——NLY-03玻璃输液瓶耐内压力试验机在实际检测中,三泉中石研发的NLY-03玻璃输液瓶耐内压力试验机正是依据上述标准要求设计。该仪器具备以下特点:精确控制加压速率:符合0.4MPa/s±0.1MPa/s的标准要求,保证试验过程严谨可靠。性能优良:无复杂液压系统,减少渗漏率,维护方便。多模式试验:既支持通过性试验,也可进行递增性试验,满足不同检测需求。数据记录:全自动显示整个实验过程压力变化,能够满足各容量玻璃保压试验和爆破压力试验要求。凭借高度自动化与人性化的操作设计,玻璃输液瓶耐内压力试验机NLY-03不仅提升了检测效率,也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保证了检测的客观性与一致性。结语玻璃输液瓶的耐内压力性能,是保障药品在全生命周期中安全性的基本前提。通过严格执行药典标准,结合三泉中石专业设备如NLY-03玻璃输液瓶耐内压力试验机,企业能够有效监控和提升包装材料的质量。作为专注于药包材检测仪器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三泉中石始终以技术创新和严谨标准为核心,为制药企业及质检机构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助力行业实现更高水平的质量保障。
药用铝箔粘合层热合强度测定仪的试验方法 YBB00122003-2015在药品包装体系中,铝箔凭借其优异的阻隔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固体制剂的包装。为了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与其他药用硬片材料(如PVC硬片、PVC/PVDC复合硬片)之间的粘合牢固性,粘合层热合强度成为评价其质量与安全性的关键指标。依据《YBB00152002-2015 药用铝箔》的相关要求,粘合层热合强度的测试是检验药用铝箔性能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药品包装的密封性与长期稳定性。粘合层热合强度的测试方法三泉中石整理该标准内容,标准中明确了试验方法:取 100mm × 100mm 的药用铝箔两片,与符合《YBB00212005-2015 聚氯乙烯固体药用硬片》或《YBB00222005-2015 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固体药用复合硬片》的材料各两片,按照铝箔粘合层与PVC面(或复合硬片的PVDC面)相互叠合。通过三泉中石的RFY-05药用铝箔热封试验仪在温度155℃±5℃、压力0.2MPa、时间1秒的条件下完成热合。冷却后裁取15mm宽的试样,选取中间三条进行测试。在具体检测环节中,需按照《YBB00122003-2015 热合强度测定法》进行。将PVC(或PVDC)片固定在上夹,铝箔固定在下夹,启动三泉中石的YYB-03药用铝箔粘合层热合强度测定仪,以200mm/min±20mm/min的速度进行180°剥离。最终结果以三条试样的平均值计算,要求热合强度不低于7.0N/15mm(PVC)和6.0N/15mm(PVDC)。针对该需求,三泉中石推出了YYB-03药用铝箔粘合层热合强度测定仪,配合RFY-05药用铝箔热封试验仪,能够完整覆盖标准要求的测试流程。 热封工艺可控:RFY-05药用铝箔热封试验仪可精确调控温度、压力和时间,确保样品在统一条件下热合。高精度力学测试:YYB-03药用铝箔粘合层热合强度测定仪具备灵敏的传感器系统,能够在200mm/min±20mm/min速度下稳定完成180°剥离,确保数据准确可靠。标准化设计:仪器严格符合YBB标准,测试结果能够直接应用。仪器优势与应用价值三泉中石研发的YYB-03药用铝箔粘合层热合强度测定仪,具备高精度的力学测试系统和稳定的夹具结构,能够确保剥离过程的平稳与数据的可靠。该仪器不仅符合药包材标准要求,还能满足药品生产企业和质量检测机构在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环节中的严谨需求。通过精准的检测,能够有效评估药用铝箔在热封工艺条件下的粘合性能,避免因粘合强度不足导致包装渗漏、药品失效等风险。随着制药行业对质量管理的日益严格,药品包装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粘合层热合强度测试不仅是一项合规检测,更是企业建立质量信誉的重要保障。三泉中石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专业的检测解决方案,为制药企业、药检机构及包装材料生产厂家提供可靠的检测设备的服务支持。选择三泉中石的药用铝箔粘合层热合强度测定仪,不仅是满足标准要求,更是对药品安全和企业品牌的长期承诺。
注射剂瓶用铝盖开启力测试仪的标准要求及应用 YBB00082005-2015在注射剂包装系统中,铝盖是最常见的封口件之一,它与瓶体、胶塞共同构成密闭屏障,直接影响药品的储存稳定性和临床使用的便利性。虽然铝盖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密封、防护与便捷开启的多重任务。三泉中石认为,特别是对于注射剂瓶而言,开启力是一个关键参数:如果开启力过大,医护人员在临床操作时需要额外用力,可能造成药液飞溅、胶塞损伤或误操作。如果开启力过小,则可能意味着接桥强度不足,存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过早断裂的风险,削弱了包装的保护功能。因此,如何准确、客观地评价铝盖开启性能,是药品包装质量控制的环节。标准对开启力的具体规定三泉中石根据《YBB00082005-2015注射剂瓶用铝盖》对铝盖的检测要求作出了详细说明。其中,开启力试验尤为重要:两接桥与三接桥开花铝盖(B型、C型)将试样放入标准套筒中,以规定速度推进压头,使撕片受力,记录第一接桥断裂所需的最大轴向力。其数值必须符合表格规定范围,才能确保既牢固又便于开启。撕开式铝盖(D型)在盖体径向开孔后进行加载,既要测试第一接桥断裂所需的最大力值,也要测量沿刻线全部撕开所需的最大力值(全开力),同时还需保证沿预定刻线方向整齐撕下。这一系列检测方法不仅关注力学性能本身,更体现了药品包装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人机工程学要求。测试仪器的核心优势为满足标准的严格要求,三泉中石研发了YYB-03注射剂瓶用铝盖开启力测试仪。该设备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了专业化支持:速度控制精确:传感器系统,有效的保证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人为误差。多模式兼容:支持B型、C型、D型等不同结构的铝盖测试,满足药厂常规质量控制及新产品研发的需要。人性化操作:触控屏界面直观清晰,试验过程自动完成,实验人员只需简单设置即可完成操作。数据溯源便捷:测试结果可自动存储、导出。借助这款仪器,企业可以实现从研发到生产全过程的高效检测,既提高工作效率,也为合规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行业应用场景在药厂日常生产中,开启力测试往往作为出厂检验的重要环节之一:研发阶段:评估不同铝盖设计的合理性,优化接桥厚度与刻线深度。此外,该测试仪器还可为铝盖生产企业提供参数优化的数据支持,帮助其提升产品竞争力。全面解决方案的支撑单一的测试仪器解决的是检测环节,而药品包装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济南三泉中石长期专注于药包材检测,已形成涵盖密封性、力学性能、理化性能等在内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多项软件著作权,为制药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符合标准、操作简便、数据可靠的检测仪器。在药品安全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三泉中石深知每一个包装细节的重要性。从铝盖开启力,到输液袋密封性、瓶体耐压性等,我们始终以科学的检测技术,为药品质量与临床安全保驾护航。
近日,赫伊尔商贸(北京)有限公司英国总部首席技术专家 Derick McIntosh 博士到访沈阳化工研究院,进行了一场深度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探讨。此次访问不仅是一次友谊的见证,更是双方在化工工艺安全与工艺优化领域长达二十几年紧密合作的深化与升华。 权威专家,倾情到访 Derick McIntosh 博士是国际化工安全领域的顶尖专家。他自1990年起便在伦敦南岸大学专注于化学反应危害评估研究,拥有超过30年的深厚行业经验。自1999年加入英国H.E.L集团以来,他主导开发了国际知名的Phi-TEC II 绝热加速量热仪,并参与了PolyBLOCK 高通量自动反应器,SIMULAR 反应量热仪等划时代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是H.E.L集团技术创新当之无愧的核心驱动力。 此次到访沈阳院,Derick博士旨在亲自了解这位“老伙伴”的最新发展需求,并传递H.E.L最前沿的技术与理念。 深厚合作,源远流长 沈阳化工研究院作为中国化工领域的国家级重要科研机构,始终将“安全”与“创新”置于首位。正是基于这一共识,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合作渊源。 </span>截至目前,沈阳化工研究院已累计拥有高达38台H.E.L集团的先进设备,构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化工工艺安全与开发平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包含了沈阳化工研究院在早期阶段便引入的两台SIMULAR反应量热仪。这两台“功勋仪器”为沈阳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长达多年的可靠数据支撑,是双方互信共赢的起点与象征。客户评价H.E.L Simular 反应量热仪:该设备在数据处理方面表现突出。其配套软件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稳定输出测试结果,不同人员操作所得结果一致性良好,降低了人为主观差异。除安全风险测试与评估外,该设备还适用于合成工艺参数优化,有助于提升整体工艺研发效率。 技术交流,共瞻未来 访问期间,Derick博士为沈阳化工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技术讲座,分享了国际化工安全评估的最新趋势、H.E.L设备在工艺开发与放大中的尖端应用案例,并就大家在实际科研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深入解答。作为H.E.L全球应用培训的主讲人,Derick博士的讲解深入浅出,极富启发性,赢得了在场技术专家们的广泛认同。 Derick博士表示:“沈阳化工研究院拥有中国最优秀的科研团队和对安全质量不懈追求的匠心精神。我们非常珍视与沈阳化工研究院的长期伙伴关系。未来,H.E.L将继续以最创新的产品和最专业的技术服务,全力支持沈阳化工研究院的科研、生产事业,共同推动中国化工行业的安全、绿色与高效发展。” 此次Derick博士的到访,不仅巩固了H.E.L与沈阳化工研究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为未来的协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赫伊尔商贸(北京)有限公司作为桥梁,将继续致力于将全球最顶尖的技术资源和本地化的专业服务带给国内客户。我们期待与沈阳化工研究院及所有行业伙伴一道,携手共进,为中国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构筑最坚实的安全基石!<p style="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px; text-align:justify; text-indent:2em;">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仪器信息网联合报道 2025年9月27日,202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大会由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主办,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共同承办,仪器信息网作为独家合作媒体参会报道。大会为期三天,吸引来自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仪器技术企业等电子显微学领域专家学者2000余人出席参会。9月27-28日上午进行大会报告,27-28日下午及29日全天同时进行15个不同电子显微学主题的分会场报告。大会现场本次大会共设置十五个分会场。其中,第三分会场“功能材料的微结构表征”、第四分会场“结构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变与扩散”、第五分会场“先进显微分析技术在工业材料中的应用”和第十三分会场“先进材料显微表征与前沿创新”吸引了材料显微领域与会者的热烈关注。以下为9月29日,以上四个专场部分精彩报告集锦,以飨读者。报告题目:冷冻三维原子探针技术及其在锆合金研究中的应用报告人:黄思煜 特任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冷冻三维原子探针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原子尺度分析技术,目前在国际上的应用尚不广泛。黄思煜报告重点介绍了该技术在高性能锆合金研究中的关键应用。研究团队利用该技术成功分析了锆合金在腐蚀等极端环境下的微观结构演变,特别是深入探究了氢化物等第二相的成分、分布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了一些非常规的相结构和异常的氢含量现象,为理解锆合金的性能退化机理提供了直接的原子尺度证据。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提升锆合金在核工业等领域应用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span style="font-size:16px; color:rgb(0, 176, 240);">报告题目:钛合金界面调控变形规律与增韧设计报告人:徐舜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徐舜团队聚焦于钛合金界面调控变形规律与增韧设计,报告指出,通过引入大量界面可实现强化,但界面若无法协调变形则易导致开裂。团队系统研究了钛合金中丰富的孪生行为及其交互作用,揭示了不同晶界类型对孪生传递和变形协调能力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准调控界面特征以促进协调变形机制,成功研制出新型高性能钛合金,其动态性能相较于基准装甲材料提升约30%,并已实现工程化板材制备。该研究为发展新一代超高强度、高韧性的钛合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报告题目:基于电子光学的青铜器鉴定技术报告人:王竹君 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王竹君团队利用电子光学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秦始皇兵马俑等文物中发现的独特人工合成颜料——“中国紫”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古人通过在铅钡玻璃体系中添加特定矿物原料,并在熔融状态下精确控温,成功结晶合成出高纯度的“中国紫”单晶。研究通过物相重构等手段,证实其合成路径与水热法高度一致,并揭示了温度是控制“中国紫”与其类似物“中国蓝”生成的关键因素。该工作不仅精准复现了古代“中国紫”的合成工艺,为青铜器等文物的断源、断代提供了关键科技依据,也彰显了科技考古在揭示古代材料技术与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报告题目:先进航空发动机对关键铸造高温结构材料的需求及其进展报告人:肖程波 研究员 航发集团航材院肖程波报告指出,铸造高温合金是制造涡轮叶片、导向叶片及机匣等热端部件的核心材料。为满足五代发动机涡轮前温度的极端要求,我国已成功研制系列高性能单晶高温合金,其承温能力、力学性能及组织稳定性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了在先进型号中的应用。同时,报告介绍了在镍三铝基合金、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等轻质高强新材料方面取得的进展,这些材料在高压压气机叶片、燃烧室部件上展现出应用潜力,并通过精密铸造技术攻克了大尺寸复杂构件的成形与控制难题,有力支撑了我国高端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制。报告题目:块体金属玻璃与非晶态报告人:Ge-Sb-Te相变材料的电子显微三维原子重构研究报告人:朱凡 研究员 复旦大学针对非晶材料原子构型难以解析的挑战,朱凡团队成功解析了典型钯基块体金属玻璃的三维原子结构,揭示了其真实、无序的非晶态本质,纠正了以往研究中将某些“准有序”结构视为通用模型的认知偏差。同时,该技术被应用于GST相变存储材料,通过分析不同退火状态下原子排列的演变,揭示了其电阻漂移的微观机制源于结构弛豫过程中四元环类晶体有序结构的形成。基于此机理,团队通过成分设计成功将材料的电阻漂移系数降低了三个数量级,为开发高性能相变存储材料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报告题目:钙钛矿光伏材料与器件的低剂量扫描透射电镜研究报告人:蔡嵩骅 研究员 香港理工大学蔡嵩骅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低剂量扫描透射电镜技术解决钙钛矿光伏材料的结构表征难题。针对钙钛矿对电子束敏感的特点,团队开发了超薄碳膜包覆等样品制备与成像策略,成功实现了对材料内部缺陷、组分界面和堆垛层错的原子级分辨率观测。研究首次发现了钙钛矿在电子束或激光照射下可实现碘化铅杂相纳米颗粒的“自修复”现象,并利用此机理通过激光扫描处理有效提升了器件性能与服役寿命。此外,团队还设计了一种新型层压式钝化结构,显著优化了二维/三维钙钛矿界面的质量与覆盖率,从而大幅提升了光伏器件的效率与长期稳定性,为推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报告题目:氧化物异质界面的过弛豫及铁电拓扑结构调控<span style="font-size:16px; color:rgb(0, 176, 240);">报告人:唐云龙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唐云龙系统探讨了在氧化物异质界面中通过应变调控铁电拓扑结构的物理机制。研究发现,在晶格常数更小的钆酸钆衬底上外延生长的钛酸铅/钛酸锶超晶格,其界面处存在显著的过弛豫现象。在此压应变衬底上,研究成功诱导出周期性的极化涡旋阵列,但其形貌与分布明显受穿透位错调控,表现为无择优取向且易向极化波形态转变,这与在传统拉应变衬底上获得的均匀、长程有序拓扑结构形成鲜明对比。该研究揭示了界面应变弛豫的复杂性,并证实了位错缺陷对铁电拓扑构型的关键影响,为通过界面工程精准设计新型铁电拓扑物态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实验依据。报告题目:钠离子电池材料的透射电子显微学分析报告人:沈希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针对锰基正极材料存在的电压衰减、不可逆相变等关键问题,沈希团队通过三种策略精准调控过渡金属层的原子结构以优化性能。研究揭示,通过镁掺杂可打破锰空位有序,形成无序结构,有效稳定层间框架并平衡阴阳离子氧化还原反应,从而提升循环稳定性;采用高温淬火工艺可引入锂-锰反位缺陷,该结构能抑制充放电过程中的不利相变,并激活更多锰氧化构型以提升容量;而高电压充电诱导的脱钠过程则会在材料中产生大量堆垛缺陷与位错,虽导致电压滞后,但也改变了氧配位环境并诱发超结构转变。该系列工作深入阐释了微观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构效关系,为设计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报告题目:电子显微技术助力新型高温合金研发报告人:姚志浩 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针对航空航天领域对高性能、低成本、低密度材料的迫切需求,姚志浩团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了两类新型合金。研究利用电子显微技术深入解析了所设计合金的微观组织,明确了各类析出相对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据此指导了均匀化热处理等后续工艺优化,有效提升了合金的强度与塑性。该研究成功实现了从成分计算设计、实验室验证到工业化试制的全流程研发,所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镍基高温合金性能优于国际同类商用合金,并已成功应用于超超临界锅炉关键部件,展现了电子显微技术在加速新材料研发与应用中的核心支撑作用。<img src="h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仪器信息网联合报道 2025年9月27日,202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大会由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主办,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共同承办,仪器信息网作为独家合作媒体参会报道。大会为期三天,吸引来自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仪器技术企业等电子显微学领域专家学者2000余人出席参会。第九分会场: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方向3冷冻电镜与药物研发、方向4AI与冷冻电镜)会议于9月29日举办,会议聚集了数十位专家带来精彩报告。方向3:冷冻电镜与药物研发马丹 西湖大学 特聘研究员《Structural basis of substrate transport and inhibition of human mitochondrial pyruvate carrier》本报告聚焦于细胞能量代谢中枢——人源线粒体丙酮酸载体(MPC)。MPC负责将糖酵解产物丙酮酸从线粒体膜间隙转运至基质进行有氧呼吸,其功能失常与癌症、II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等多种重大疾病密切相关,因而成为一个重要的药物靶点。然而,由于MPC复合物分子量小、稳定性差且具有伪对称性,其结构解析极具挑战。研究团队通过筛选特异性纳米抗体以稳定复合物,并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了人源MPC1-MPC2复合物在多种状态下的高分辨率结构。结构清晰地揭示了其1:1的化学计量比和整体架构,并发现了一个关键的脂质分子作为其固有组分。通过分析不同pH和底物处理条件下的结构,团队捕捉到了MPC在膜间隙开放、闭合和基质侧开放等不同构象,从而提出了其转运丙酮酸的 “交替进入”机制:MPC通过刚体般的摆动,交替将底物结合口袋暴露于膜的两侧。此外,研究还解析了MPC与经典抑制剂UK5099的复合物结构,发现抑制剂以非共价方式结合在基质侧的口袋中,通过模拟底物部分结构并形成广泛的相互作用来阻断转运。该研究系统地回答了关于MPC组装、底物识别、转运及抑制机制的核心生物学问题,为针对MPC的理性药物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结构基础。谷金科 深圳大学 教授《基于冷冻电镜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系统复合物结构研究》该报告系统介绍了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系统(呼吸链)结构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新发现。研究团队通过开发温和的膜蛋白纯化方法,成功解析了呼吸链中多个关键质子泵复合物的结构,并挑战了部分传统认知。在复合物I(NADH脱氢酶)中,发现了其存在 “活性态”与“失活态”两种构象,揭示了其内部精细的构象变化与质子转运的偶联机制,并基于结构证据支持了辅酶Q催化的“双Q位点”模型。对于复合物III,研究发现其是一个由21个亚基组成的非对称二聚体,而非此前认为的对称二聚体,这一特性为其与复合物IV形成超复合物提供了结构基础。对于复合物IV,团队证实其在生理状态下是包含14个亚基的单体,而非晶体结构中观察到的二聚体,后者可能是苛刻纯化条件导致的人为现象。此外,报告还展示了呼吸链超复合物(I-III2)和巨型复合物(I2-III2-IV2)的结构,并基于结构对经典的“Q循环”理论提出了修正。最后,对ATP合酶(复合物V)的研究揭示了其可通过形成四聚体等高级寡聚形式来调节活性,这可能是一种在低能耗状态下防止ATP被无效水解的调控机制。龚欣 南方科技大学 研究员<span style="font-size:16px; color:rgb(0, 112, 192);">《鞘脂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该报告介绍了关于在鞘脂生物合成关键酶的分子机制研究上取得的进展。鞘脂不仅是细胞膜的结构组分,更是重要的信号分子,其代谢异常与多种疾病相关。研究聚焦于内质网中催化鞘脂合成起始步骤的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PT)和决定鞘脂多样性的神经酰胺合成酶(CerS)。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团队率先解析了人源SPT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揭示了其组装模式与底物选择性机制。更重要的是,研究阐明了神经酰胺作为信号分子通过ORMDL蛋白实现对SPT活性反馈抑制的精细分子机制,即当细胞内神经酰胺水平升高时,会诱导ORMDL的N端构象变化并阻塞底物通道,从而维持鞘脂稳态;研究进一步发现,导致儿童期渐冻症(ALS)的SPT突变会破坏这一反馈抑制,导致鞘脂合成失控。此外,对酵母CerS的结构解析揭示了其催化机制,并阐明了真菌毒素伏马菌素FB1通过“pingpong机制”不可逆抑制CerS活性的过程。这些工作为理解鞘脂代谢调控及其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提供了坚实的结构基础,并为未来开发特异性靶向药物开辟了道路。王玥 华中科技大学 副教授《The mechanochemical cycle of reactive full-length human dynein》该报告阐述了了关于全长人源细胞质动力蛋白1(cytoplasmic dynein 1) 的机械化学循环(mechanochemical cycle)的突破性研究。作为细胞内最主要的向微管负端运动的马达蛋白,dynein功能的复杂性与其结构的解析难度长期并存。本研究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在接近生理状态的活性条件下,系统性地解析了dynein在不同核苷酸状态(如ATP、ADP、AMPPNP等)下结合微管前后的共43个高分辨率结构,从而完整地描绘出其工作循环。研究首次在原子层面上清晰地揭示了其核心ATP水解位点AAA1结构域的“开关”构象如何通过一个保守的酪氨酸门控机制调控ATP水解与磷酸根释放。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了AAA1的构象变化与远端微管结合结构域(MTBD)的亲和力之间存在双向通信机制。<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509/uepic/f6cef207-691a-4376-87b2-70a61e0d2bab.jp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width:750px; height:421px;" width="750" height="421" title="" alt="">肖鹏 山东大学 教授《重要GPCR靶点功能和靶向干预》该报告阐述了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配体识别、信号转导及靶向干预策略方面的研究进展。GPCR是人类最重要的药物靶点家族,但其配体选择性和信号通路选择性的分子机制是实现精准药物干预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团队通过结构生物学与药理学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系统阐明了多巴胺、组胺、前列腺素等受体家族对不同内源性配体的选择性识别机制,揭示了受体正构口袋中保守的氨基酸相互作用网络,为设计亚型选择性药物奠定了基础。进而,以鱼油受体GPR120为模型,发现了其口袋中的芳香族氨基酸通过“钢琴模型”感知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从而偏好性激活Gs或Gq通路;同时,不同配体诱导受体产生特异的磷酸化编码,进而指导β-arrestin通过其“多聚脯氨酸码头”分选并招募不同下游效应蛋白,阐明了信号通路多样性的机制。最后,针对缺乏有效配体的粘附类GPCR,团队揭示了其通用的“手指模型”自激活机制,并据此设计了高选择性激动剂;特别地,通过发现雄激素的新型膜受体GPR133,并解析其与激素的复合物结构,成功设计了能够特异性激活GPR133以增强肌肉力量、同时避免核受体介导副作用的候选药物分子。这些工作从原子层面深化了对GPCR功能的理解,并展示了基于结构的精准药物开发的强大潜力。李宁宁 北京大学 研究员《痘病毒DNA聚合酶的 结构和机制的研究》该报告在痘病毒DNA复制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他们解析了猴痘病毒核心复制机器——由DNA聚合酶F8、复制持续因子A22-E4和辅助蛋白H5组成的四元复合物结构。研究发现,A22-E4作为一种全新的复制持续因子,其工作机制完全不同于经典的PCNA滑钳:它位于聚合酶上游,通过形成一个封闭环状结构结合模板单链DNA,从而防止聚合酶脱落,极大增强了复制持续性。尤为重要的是,该结构首次在原子层面证实了痘病毒将DNA合成与尿嘧啶碱基修复过程耦合在一起:E4作为尿嘧啶糖苷酶,可在复制同时实时切除错误掺入的碱基。此外,研究还首次揭示了必需蛋白H5通过结合双链DNA来促进复制持续性的分子功能。这项工作不仅揭示了病毒复制的独特机制,也为开发针对猴痘等病毒的新型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关键结构基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仪器信息网联合报道 202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于9月26-30日在武汉市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由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主办,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共同承办,仪器信息网作为独家合作媒体参会报道。大会为期三天,吸引来自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仪器技术企业等电子显微学领域专家学者2000余人出席参会。本届年会按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学科设立十五个专题分会场:显微学理论、仪器方法与技术; 原位电子显微学表征; 功能材料的微结构表征; 结构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变与扩散;先进显微分析技术在工业材料中的应用; 扫描探针显微学表征(STM/AFM 等);电子衍射及电子显微全息(含 SEM、EBSD和TEM)材料微结构表征; 聚焦离子束(FIB)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生物医学电镜技术发展与应用;显微学在农林及生物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超分辨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 农林电子显微学研究与应用;先进材料显微表征与前沿创新; 显微科学仪器与材料微结构加工技术;显微学平台智能化升级与开放共享。27日、28日和29日,第十分会场(生物医学电镜技术发展与应用)、第十一分会场(显微学在农林及生物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和第十二分会场(农林电子显微学研究与应用)分别围绕电镜在生物、医学和农林等领域的应用,多项关乎农业发展、人类健康与生命科学的重大学术研究成果接连亮相,以下是各分会场部分专家的精彩报告内容。‍报告人:黄诗嘉 助理研究员 西湖大学报告题目:Novel Second Messengers in Plant lmmunity2025年的粮食危机报告指出,全球目前还有超过2.95亿的人在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与此同时,全球每年因病虫害导致的粮食损失高达10%到40%。因此从源头培育抗病且高产稳产的作物新品种,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团队在此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报告分析了TNL抗病小体产生的免疫信号分子鉴定、TNL激活EDS1二元复合物的分子机制和EDS1-SAG101-NRG1C复合物结构等研究结果,该成果深化了对植物免疫信号通路的理解,为开发广谱抗病作物品种奠定重要理论基础。‍报告人:李振双 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公共实验室报告题目:X射线显微镜在农林科学领域的应用李老师深入探讨了对植物内部结构与生理功能、土壤结构与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研究显示,X射线显微镜三维成像可清晰呈现植物导管系统、种子内部构造及根系发育状态,实现对农作物性状的精准量化分析。在土壤研究中,X射线显微镜可用来在三维层面量化土壤的孔隙特征,并在孔隙尺度上进行流动模拟计算渗透率,有助于提高对渗透率如何受土壤孔隙特征控制的理解。研究还指出,在病虫害研究方面,列举了寄生族侵入植物的过程,为病虫害防治提供了关键依据。报告人:马灵玉 助理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span style="color:rgb(0, 176, 240); font-size:16px;">报告题目:湿地松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及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定报告通过对湿地松木材解剖特征的系统分析,精确界定了其幼龄材与成熟材的过渡年限。并且发现,管胞长度是衡量制浆造纸用材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马老师揭示了径向解剖特征的变化规律、并且揭示了年轮宽度、晚材率、管胞长度、管胞长宽比以及早材的壁腔比是区分幼材与成熟材的敏感指标。并且通过分段回归模型和三阶多项式回归模型拟合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化,获得了较高的拟合优度,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这些模型为科学划分幼材与成熟材提供了有效工具。报告人:史永红 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报告题目:生物医学电镜样品制备的质量控制——以超薄切片制备为例史老师介绍了超薄切片的特点及要求,报告强调,样品制备质量控制是确保科研结果准确性的关键环节。报告指出,实验人员操作习惯、试剂真伪鉴别、环境温湿度控制等细节均会显著影响样品质量。生物样品制备复杂、繁琐,要充分关注每一环节的质量;并且要求电镜工作者技术精湛、耐心细致、精益求精。建立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可有效提升电镜样品制备的稳定性,为超微结构研究提供可靠技术保障。报告人:张芳成 主管技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p style="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10px; margin-bottom:10px; text-indent:0em;">报告题目:自研环氧树脂在生物电镜包埋制样中的应用与临床快速制样方法探讨张老师提到,在临床诊断中,快速准确的诊断结果能够为患者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因此,临床快速制样需要在保证样本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制样时间,提高诊断效率。自研LJ-EM812树脂是一款可调整性较强的、湿度敏感性范围较广的、切片效果较优的生物电镜包埋树脂,可满足生物医学科研和临床超微病理诊断工作的需求。临床快速制样方法操作过程简便,可通过调整脱水及聚合时间,满足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电镜工作者的需求,该成果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电镜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国产化技术方案。报告人:冯雪菲 技术员 西湖大学报告题目:推荐一款生物组织包埋介质报告介绍了一款低粘度、室温聚合的包埋介质——EPON 826树脂,该材料在电子显微镜样本制备中展现出优异性能,且成本较进口产品大幅降低。报告指出,该树脂通过配方改良,适用于脑、心、肝等多种生物组织样本。测试显示,其制备的样本超微结构清晰,结构完整,满足科研诊断需求。与传统包埋介质相比,最大优点是可以在室温下完成聚合,有望今后在光电联用及免疫电镜技术的不同场景中试用。<span style="color:rgb(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仪器信息网联合报道 9月27-29日,为期三天的202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主办,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共同承办,恰逢学会成立45周年,以“显微逐梦卌五载,踔厉奋发报神州”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仪器技术企业的20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大会设立了15个专题分会场,全面覆盖了从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到交叉应用的电子显微学各个领域。其中,“显微学理论、仪器方法与技术”分会场汇聚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报告内容聚焦于方法学的前沿创新与深度突破,展现了电子显微学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以下为部分精彩报告集锦:清华大学 于荣教授《超分辨4D-STEM的可靠性与重构质量评估》于荣教授在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超分辨叠层成像技术可靠性研究方面的最新突破。他指出,该技术依托先进的软件算法驱动,通过高维数据重构将空间分辨率提升至深亚埃量级。在深入分析中,于教授特别强调了实现高质量重构的关键前提:信息传递极限需突破50皮米,且在频率空间中传递函数需保持均匀响应与单调变化特性。针对结构分析的可靠性问题,他提出必须有效避免“假阴性”与“假阳性”误判风险,并现场展示了该技术在氧原子精确定位、氢原子直接成像等前沿研究中的成功案例。报告最后指出,超分辨叠层成像技术的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分辨能力的突破,更在于其提供的分析结果具有可验证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这为材料微观结构的精准解析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复旦大学 郑长林教授《基于机器学习的电子波函数相位恢复》郑长林教授在会上分享了其团队在电子波函数相位恢复方面的创新探索——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新方法。报告指出,相位信息丢失是当前电子显微成像技术实现高精度结构解析的主要瓶颈。与依赖硬件校正或大规模数据拟合的传统方法相比,现有技术普遍存在计算复杂度高、处理速度慢等问题。针对这一挑战,郑教授团队开创性地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从电子束强度分布到透镜像差的直接映射关系,为实现快速像差测量提供了全新路径。模拟计算表明,该方法在低阶像差测量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精度。尽管当前实验验证仍受限于仪器稳定性等因素,但这项研究无疑为电子光学系统的快速诊断开辟了新思路,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推进电子显微学发展中的广阔应用前景。<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509/uepic/eb26f1e6-6332-4892-a5fe-36bc80c535d9.jp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浙江工业大学 朱艺涵教授《低剂量相衬电子显微成像:从静态到动态》朱艺涵教授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低剂量电子显微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针对金属有机框架(MOF)、分子筛等辐照敏感材料的结构表征难题,研究团队从辐照损伤机理出发,发现了可逆电离损伤等新现象。基于此,团队成功研发了低剂量衬度校正、相位恢复及时序成像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首次在极低电子剂量条件下实现了对敏感材料的原子级静态结构解析。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突破静态表征的局限,创新性地将时间维度引入低剂量成像体系,实现了对多孔材料吸附行为、催化反应过程等动态变化的原位观测。尤为重要的是,该研究初步建立了微观结构演化与宏观性能(如催化活性)之间的关联机制,这一突破性进展显著推动了电子显微学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深度交叉与应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王玉梅副研究员《电子显微学在Zintl相热电材料热电性能与力学性能调控中的应用》王玉梅研究员系统报告了其团队利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揭示热电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关联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研究直面热电领域两大核心挑战:一是如何解耦热电参数之间固有的强关联性以优化性能;二是如何克服传统热电材料的本征脆性以提升力学可靠性。通过原子尺度的精细结构解析、缺陷观测及元素分布分析,团队首次揭示了在新一代热电材料中,本征原子空位的有序化是实现声子选择性散射、从而协同优化电声输运性能的关键微观机制。另一方面,团队发现了一类具备异常高塑性的热电材料,并通过显微分析证实,其塑性变形能力源于材料内部高密度位错与多滑移系的有效激活。这两项研究从原子尺度上为理解热电材料的性能调控提供了全新的物理图像,为未来设计兼具高性能、高稳定性与良好机械可靠性的热电器件奠定了坚实的结构基础。上海科技大学 曹克诚研究员《金属团簇的电子束辐照效应的机理探索:分子轨道电子激发和电子风效应》曹克诚研究员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电子束与金属团簇及分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并展望了其在微纳制造领域的应用前景。研究通过对电子束诱导的金属分子解离、纳米颗粒晶化等过程的系统观测,创新性地提出:电子束辐照引发的材料结构演变,源于弹性散射与非弹性散射(如电离过程)的协同作用。团队发现,在电子束照射下,纳米颗粒会自发地向总弹性散射截面最小化的构型转变(即低指数晶面优先朝向电子束),这一规律为理解电子束调控材料结构的微观机理提供了全新视角。在机理研究的指导下,团队进一步展示了利用电子束实现二维材料可控生长的技术潜力,并成功研制了专用原位辐照实验装置。该研究工作显著深化了对电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的认识,为发展基于电子束的精准微纳加工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王立芬副研究员《基于原位透射电镜阴极萤光光谱技术的色心研究》王立芬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其团队利用原位透射电镜-阴极发光光谱联用技术,在二维二硫化钨单光子发射源(色心)微观结构指认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该技术整合了透射电镜的高空间分辨实时成像能力与阴极发光的光学性质探测功能,首次在微观缺陷结构与宏观光学性能之间建立了直接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子束辐照下形成的双硫空位缺陷,正是在约676纳米波长处观测到稳定、明亮单光子发射的直接物理来源,而非学界此前普遍推测的单空位或其它复杂缺陷构型。这项工作为揭示二维材料中量子发射中心的物理起源提供了确凿的实验证据,充分展现了电镜-光学联用技术在量子材料前沿表征中的强大能力与应用潜力。兰州大学 穆晓柯教授《表征非晶结构的电子衍射方法开发》穆晓柯教授在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利用电子衍射结合原子对分布函数(ePDF)分析非晶及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新方法。报告指出,传统衍射技术主要适用于具有长程有序结构的材料,而对缺乏长程周期排列的非晶态与复杂纳米体系则存在解析局限。针对这一技术瓶颈,研究团队发展的ePDF分析方法能够将衍射数据转换至实空间,直接获取材料中的原子间距、配位数和配位环境等关键的短程与中程有序结构信息。在应用层面,该方法已成功用于揭示镁离子电池电极的反应机理——通过结构解析确认其反应中间体实为电解液衍生物,而非传统认为的简单镁硫化合物;同时,该方法在厘清功能纳米复合材料中多物相间的界面结构与空间分布方面也展现出独特优势。这项研究发展的ePDF分析方法,为理解多相混合、非晶态等复杂体系的结构与性能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有效拓展了电子衍射在传统难解析材料体系中的应用边界。本次分会场的报告充分表明,我国在电子显微学的理论与方法技术领域正不断取得原创性突破。从分辨率的极限追求到结果的可靠性验证,从静态结构解析到动态过程捕捉,从硬件性能提升到人工智能与算法的深度融合,这些前沿探索正共同推动着电子显微学迈向一个更精准、更深入、更智能的新时代。
厂商合作热线:4006-315-817
仪器采购热线:4008-279-100
仪信通会员客服热线:4008-010-231
意见反馈邮箱:service@instrument.com.cn
仪器信息网APP
掌上仪信通APP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164号 | 京ICP备11012191号-8 | 京ICP备11012191号-3 | 营业执照证书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许可证 |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证书
公司名称: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28号普天德胜科技园B座4层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
后续将有专属客服与您沟通!
关注微信公众号查看留言进度 接收留言处理通知